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GOOD-BYE MY LOVE!

再见了,我的爱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个性像男人,模样像女人,头发像狮子,心态像孩子!

剖析死亡  

2009-01-31 09:20:37|  分类: memories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死亡仿佛是个喜欢串门的邻居,总会在主人不经意时闯来。每个人或早或晚,都要经历熟识之人的死亡。而我,几乎每天都会经历这种感受。感情麻木的同时,我们还是希望,起码苦不要太多。毕竟,生之快乐是我们向往的。

当我们还是孩子时,总会感觉死亡离我们很遥远,只有大人才会死。而随着年岁的增长,同伴的死亡开始增长了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恐惧感,让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话题。

而作为我的职业,面对这一类问题相对要普遍一些。生老病死的突然变故,对于临床工作的人来说,司空见惯。因为我们是旁观者,这取决于死者与我们关系的亲疏程度。而当我们真正面对亲人死亡的时候,那种旁人看似最痛彻心扉的感受,体现在临床人员身上的除了哀伤与无助,还有冷静。

这种冷静并非人们口中常说的“麻木”,冷静≠麻木!

意识中,每个人都明白死亡不可逃避;潜意识中,每个人又都否认死亡。

面对死亡,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哀伤。只有哀伤才能适当的梳理这种悲伤的情绪,使人们走出来,甚至是获取什么;如果不哀伤,人们往往因此而陷入常年的抑郁中去。

而我们面对着濒临死亡的人们,耳濡目染病痛的折磨,常会联想于自身,便会有“与其痛苦活着,不如痛快死去”的想法,以求精神的解脱。

患者也好,亲人也好,当面对实实在在的死亡时,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自然规律,相信正视死亡应该是人生灿烂的开始。

死者留下的礼物其实很多,让我们可以正视死亡,就像黑色是永远的时尚,因为在其上搭配什么颜色都格外鲜艳。这也是死亡的意义,有了死亡的衬托,生活更为绚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修改于《这个清明谈谈死亡》(心理科主任 朱松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8)| 评论(1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